Once again I promise you, though it means suffering unto death, I wish to spend my life here,in this place I have chosen, to be used of you. May God help me... George Leslie Mackay 我再一次與你立誓,就是痛苦至死,我一生也要在此地……被你差用,願上帝幫助我。...馬偕博士 |
|
|
|
馬偕的故事---「焚而不燬」精神的模範 |
|
馬偕博士一生的座右銘:「寧為燒盡、不願銹壞」,就是由「焚而不燬」精神衍生出來。「寧為燒盡、不願銹壞」意味著人生包含著兩種可能性:一種是聽由生命隨著年歲耗盡,過程中絲毫沒有功效,有如生鐵暴露在空氣中氧化銹壞;另外一種是讓生命為特定目的燃燒,雖然犧牲自己,燒盡自己,卻因自己的付出而成就無限的價值,。這正是焚而不燬所呈現的精神,也正是馬偕一生最佳寫照。
馬偕博士1870年自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。
|
|
|
|
1872年3月9日他由淡水河口登陸,4月7日隨即在日記這樣寫著:「我再一次與你立誓,就是痛苦至死,我一生也要在此地…….被你差用,願上帝幫助我。」當時馬偕必須面臨幾方面的爭戰: |
|
|
自然環境的威脅 |
|
台灣早期醫療衛生落後,流行傳染病如傷寒、霍亂、瘧疾非常流行。馬偕自己曾先後為瘧疾、痲疹、水痘所苦。尤其1878年在新店視察教會時,不幸罹患水痘,昏迷數日之久。環境的惡劣讓馬偕吃了不少的苦頭。 |
|
|
|
本地人對外國人的敵視 |
|
明朝時,漢人就稱荷蘭人為「紅毛番」。「紅毛」是指髮色的不同,「番」暗示對方是未開化的意思。「番仔教」、「番仔火」、「紅毛土」都隱含著這樣的意涵。馬偕初到台灣時,也被冠以「鬍鬚番」的稱號。他雖努力學習台語,並在衣著、生活上盡量入境隨俗,但是還是常常遭受民眾的排斥。1884年中法戰爭及1895年中日戰爭時,一般民眾都懷疑馬偕與外國軍隊暗自串通。所以,當船艦向陸上開炮時,民眾就拆毀教堂或傷害信徒洩憤。 |
|
|
|
本地人對基督教的排斥 |
|
台灣是一個常受颱風及地震威脅的海島型國家,一般民眾大多崇拜多神以保平安。在由七分道教、二分佛教、一分儒教所混合多神信仰的社會裡頭,馬偕想要宣揚「獨一上帝」的信仰,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! 1872年艋舺當局發出通告,禁止當地人租屋給外國人傳教之用。 民間地方勢力對馬偕的宣教亦相當不友善,當時艋舺三大姓的地方領袖曾經揚言:「若有三大姓,就無耶穌教;若有耶穌教,就無三大姓。」,表達與「耶穌教」勢不兩立的態勢和決心。 |
|